雖然《黃金時代》的票房不是很理想,但這四個字還是很有質感。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今天你就生活在一個黃金時代。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中國領導層最近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向,這應該是一個貫穿未來十年的大方向。雖然這和真正意義上的法治中國還有距離,但不要小看這個口號,有沒有它、講不講它、強調不強調它、執行不執行它,其實都和創業者息息相關。起碼,行政處罰要有法可依吧,法律不禁止的應該可以做了吧,私有財產要捍衛得更加理直氣壯吧,知識產權要保護得更加徹底完善吧。這些都是創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中國經濟從30多年房地產和政府投資驅動的經濟轉向消費和創新驅動的經濟,從審批經濟逐步走向市場經濟,最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又出現了諸如分享經濟、手藝經濟、社區經濟、粉絲經濟、定制經濟、數據經濟等新經濟形態,這些都為創業者提供了從多個角度顛覆既有市場格局、改變過往商業模式的可能。創業者不僅面臨著此起彼伏的增量市場,還有機會重構動輒數以萬億計的傳統產業鏈。這是一個百年一遇的大背景、大場景。
第三,前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催生出了許多天使投資人,無論是傳統行業大佬還是BAT新貴,現在稍微有點像樣工作履歷的創業者,后面就站著無數等著放錢的天使。再往后看有一批由70后甚至80后基金經理掌舵、從上一代基金中裂變出來急于建立業績的新基金。再后面還有隨時等著投資或者收購的BAT們以及對高增長的新興產業越來越渴望的A股市場。從頭到尾幾乎是資本一條龍,只要自己牛,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錢都不是事兒。
雖然最近很多人開始談論所謂資本泡沫,但我個人認為:泡沫有,但是不大,并且只是在局部。從GDP、失業率等基本面來看美國經濟,總體增長仍然堅實,至少沒有進入新的衰退期的跡象;美國股市中的大盤科技股的估值水平整體也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因此即便有技術性回調也不會持續太長時間。真正需要調整的可能是中國一些早期項目的估值期待。
今年六七月份的時候,投資人的普遍心態是怕錯過,因此對價格完全不敏感,一些成立還沒有一年的公司估值都喊出了兩三億美元,并且兩輪融資間隔三個月就敢翻三四倍。最近投資人的心態已經理性了許多,很多投資人都是先問價格,如果價格差距太大就寧愿不浪費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強的投資人競爭,單吊在一棵投資人的樹上,這個投資人會有很大的動力拖延交割的時間。作為投行,我們在今天這個市場環境下對創業者最大的價值就是通過制造投資人的競爭確保“規定時間完成規定動作”。
即便短期內有一輪局部的調整,調整過后還會有新的高潮。在顛覆既有產業格局的巨大想象空間面前,投資人很難長期保持百分之百的冷靜。中國創業者最幸運的地方,就是他們生活在一個人口足夠多、市場足夠大、很多傳統行業效率又足夠低下的市場,因此他們可以按摩出來的想象空間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市場中的創業者都不具備的。
盯著路,而不是競爭對手
今天的資本市場格局和十年前相比發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深刻的變化。
以前中國公司去美國上市,必須要去紐約、波士頓、倫敦等國際資本密集地路演拜碼頭,今天如果你融資金額不是特別大,北京、上海、頂多加上香港、新加坡,一圈下來基本搞定。以前很多中國公司IPO的募資額(無論美股還是A股)也就不到1億美元,今天很多私募股權融資動不動就是幾億美元。以前中國沒有行業大佬,創業者融資只能找VC,現在幾千萬美元融資額的交易,可能幾個行業大佬個人摻乎一把,一周之內就結束了。以前沒有眾籌平臺,未來只要監管允許,幾個億人民幣的融資在眾籌平臺上可能兩天就能募集完成。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早期私募融資交易的去中介化是一個大趨勢。美國的投行在互聯網公司并購中都快沒什么事可做了,更不用說互聯網公司的早期融資了。今天我們大家還能舒舒服服地做一些早期項目賺到錢,但這個市場窗口不會永遠存在。如果我們滿足于這樣一個現狀,不去未雨綢繆,不去深入研究行業,不去鉆研那些真正比較復雜的晚期大額私募融資、并購投資、產業整合或者A股重組交易里面的技術細節,我們就無法形成投行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我們關注的很多新商業模式都和產業鏈重構這個主題有關,都是用新的平臺或者取代過去分散的中介,或者讓這些分散的中介在這個新平臺上更高效地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行業中一些原來不可或缺的環節會被邊緣化,甚至徹底消亡。我們自己也一樣,金融服務的產業鏈未來也一定會被重構。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已經不再像前些年那樣關注競爭對手在做什么。每家公司的基因不同,走的路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市場快速變革迭代的過程中,我們未來的競爭對手是誰都可能會發生變化。
因此,盯著路永遠比盯著競爭對手重要。如果你堅守在一個舊陣地上,哪怕你通過所有的調整和努力做到行業最好,但整個風向變了,陣地轉移了,你堅守得再頑強也是明日黃花。
變革,從易凱內部開始
面對一個充滿了創業氣息和各種變革可能的市場,我們自己必須主動改變。
易凱從2000年成立到現在,已經服務了一百多個客戶,每年他們中間都會有一些轉回頭,成了二次、三次客戶。我們擁有業內最大的健康產業團隊,在傳媒娛樂、O2O等領域也有一定優勢,加上這些年品牌的積累,每年業績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并不太難。
在市場中,我們一向給人留下的印象是穩健扎實。我們在項目執行中合伙人的介入程度和對執行細節的要求是市場公認的。我聽說市場中有些“投行”已經發展到不做融資文件不做財務模型不陪客戶見投資人甚至也不參與法律文件談判了。別人怎么做是別人的事,但易凱不會讓自己蛻變為一個資本交易中的“介紹人”。
這種穩健扎實的風格導致在大勢不好時我們反而比較堅韌,能做出有難度有挑戰的交易;但當大風和浪潮型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往往顯得不夠進取,不夠兇悍,有時甚至還會錯過風口。
今年春節期間我開始思考整個公司的狀態。我覺得我們過得太舒服了,太安于現狀了。面對一個急劇變化的市場,再不做一些大的內部振蕩和調整,可能就真的來不及了。
對易凱來說,所有的改變始于一個最根本的理念,那就是要站到風口。不風口,毋寧死,而且一定死。因為風口上的事兒,都是奔著顛覆風口下面的事兒來的。你不和風口的先進力量站在一起,就只能和被顛覆的落后力量站在一起。所以我們要求所有同事要聚焦風口,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所有戰略目標的實現都必須有與之匹配的組織架構來支撐。我們用什么來支撐我們的“風口策略”呢?
最近我們提出了“易凱資本3.0”。早期在易凱資本1.0時代,大家都以交易為核心驅動;2.0時代是“組架構”驅動,我們內部分為TMT、消費、健康三大行業組和并購組。今年,易凱資本要升級到3.0階段——我們把三個行業組進一步壓扁成15個“筐”,每個筐對應一個風口,包括O2O和MSOD(移動即需服務)、社交和社區、硬件軟件大數據云計算(內部簡稱“硬軟大云”)、垂直電商、娛樂內容產業、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新消費等。原有的幾個組都還在,但公司日常運營要從“組架構”向“筐架構”轉變,做到細分、融合、扁平化。
從組織架構來看,未來易凱內部更像是一個網狀結構。以前的投行都是金字塔形的,高盛第一年的分析員和高盛的CEO中間應該隔了至少六到七個層級。而在易凱,我跟合伙人之間的距離和最年輕同事間的距離應該是一致的。每個人在我們的網狀結構里都是一個結點,他(她)和公司里的任何一個同事--無論級別、組別--都可能發生結點之間的連接關系。你這個結點有多少價值,也要看你與多少個其它的結點連接在一起,連接越多的肯定越容易產生價值。
架構調整后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兩個變化。一個是每天晚上9點到夜里1點成了每個筐的微信群最忙的時間,大家開始密集地交流市場情報和信息。我如果不是在外面見人,微信幾乎可以看到眼花回到手軟。打個比方,原來我們是一大鍋水,要煮沸騰很難,現在變成一小鍋一小鍋的水,每一個小鍋都在冒著泡咕嘟著,很容易就沸騰起來,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另一個就是我在微信群里和公司年輕同事交流的時間要遠遠超過我和公司其他合伙人交流的時間。在任何公司都是層級越往上變革越困難,因此我們希望自下而上來推動這種變化。你會發現公司分析師和高級經理這個層級有一種新的狀態,這種狀態反過來也影響我們。
嵌入生態系,用新模式探路基金管理
最近兩年我們在健康領域已經建立起行業中最大的投行平臺,目前我們的健康組有10多個同事,今年年底爭取擴充到20人,明年年底到30人。基于這樣一個基礎,我們最近發起設立了一個健康產業跟投基金,這個基金和我們的健康產業融資項目有很多可以協同的地方。之前我們也用自己的額資產負債表投過諸如瑞爾齒科、博納影業等項目,但用基金的形式進入資產管理業務,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
未來沿著這個方向我們肯定還會有新的動作,包括在移動互聯網和傳媒娛樂領域明年也會有一些新嘗試,但我們不會去成立一家傳統的VC用傳統的方式來布局我們的資產管理業務。
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的確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模式創新的可能。譬如我們看到很多參與A股定增的基金也投一些非上市公司,然后把兩邊對應起來。這種打法在美國幾乎看不到,但只要在技術上有效規避一些法律風險,不參與自己定增的上市公司的并購決策,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好,無非是賺完非上市公司增長的錢再多賺一道上市公司升值的錢。在一定時期內,這種打法是成立的。
我們未來的基金管理業務,一定是一個建立在生態系思維基礎上的新業務。我們會盡量避免與生態系中的VC、PE們去直接競爭,而更愿意與他們保持一種合作的姿態。我們給LP帶來回報,一方面是通過被投企業本身的增長,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這個生態系來放大被投企業的競爭力和價值。
今年年初,你們打響《基金革命》的那槍非常好。今天基金革命更多還是指新一代基金管理人出走搭建自己的新平臺。再下一波基金革命應該就是基金模式的革命,而基金模式革命的核心我認為應該是生態系思維。
我們這次募集的健康產業基金,幾乎所有的LP都是各行各業的行業大佬。他們參與這個基金,一方面可以分享到中國健康產業未來的增長機會,另一方面這種更加密切的合作關系也會在我們其它領域的項目中發揮作用。與此相對應,我們前不久推出的“大佬投資會”里面的成員也都是行業大佬。和基金不同,“大佬會”和“大佬親友股”不是一個資產管理產品,嚴格講也不能算是一個獨立的私募產品,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具有生態意義的一個產品。因此,我更愿意把它叫“生態系產品”。這些百億、千億市值公司的創始人能為創業者帶來的價值是不能用投入的資金金額來衡量的。
郭邦暉(女士)
電話:+86 (10) 8519 2080
傳真:+86 (10) 8519 2078